“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然而在我国,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输液滥用现象一直难以遏制。去年8月,安徽率先公布临床输液“负面清单”,打响向滥用输液开战的第一枪。
新政实施至今将满一年,滥用输液的现象是否有所遏制?在上周末举行的“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开启就医新时代”暨新华网中国公立医院改革主题宣传平台启动仪式上,新华网就此采访了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于德志。
安徽大输液采购量同比下降三成
“输液的治疗效果快,但患者往往忽略了输液可能带来的医疗风险。”于德志介绍,2013年9月,安徽省开展了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近四成的患者就诊时进行了输液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是无需输液的小病、轻病,“滥用输液的情况在安徽较为普遍,这也是我们下决心向滥用输液‘宣战’的原因”。
2014年8月18日,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发出“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了输液的八项指征,特别是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这些疾病均为临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很多是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门诊经常遇到的病种。
至今新政实施将满一年,收效究竟如何?“通过一年来政府和医院、医生的共同努力,输液滥用的情况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于德志说,“相较于去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全省大输液的采购量下降了29.7%。基层乡镇医院的大输液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2014年上半年,乡镇医院的大输液采购量为9361万袋,采购费用约1.28亿元。2015年上半年,乡镇医院的大输液采购量同比下降约21.8%,采购费用约为9650万元。”
近8成患者主动接受不输液
据了解,不输液清单实施前,安徽省一家三甲医院的调查显示,近50%的患者或家属曾主动要求进行输液治疗;当患者主动要求输液治疗时,为了避免医疗纠纷,有40%的医师满足了患者的要求。
“目前来看,患者主动要求输液的情况也有所改善,”于德志表示,控制输液的政策并非强制推行,医生在建议患者不使用输液的同时,要加以解释。如果患者或家属还是坚持输液治疗,通常情况下,医生还是会满足患者的需求,“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70%-80%的患者主动接受不输液”。
今年7月,安徽出台新通知,将进一步加强静脉输液管理,加强处方审核,若医生用药不合理,药师可拒绝调剂,以督促医疗机构落实控制输液政策。“扭转医生和患者的输液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有‘打持久战’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会循序渐进地推进控制输液的工作,”于德志表示,对不规范的诊疗行为将奖罚并举,“初期阶段的政策以多激励、多鼓励为主,对待长期不合理用药的医院或医生,政府将会采取约谈、处罚等措施”。
让医疗行为回归科学
长期以来,由于“以药补医”的体制束缚,输液滥用、乱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在我国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在过去,输液是医院生存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输液滥用现象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利益对科学的绑架。”于德志认为,新医改的目标就是要让医疗行为回归科学,其中,控制输液是规范医疗行为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全面深化医改的过程中,我们将把握‘患者的费用负担不增反减,医务人员收入不减反增’两个原则,同时遵循‘市场’和‘医学’两个规律。”于德志表示,“在推进输液控制工作的进程中,要遵循市场规律,把少输液节省下来的医疗费用大部分让利于医务人员,并通过其它激励方式,督促医务人员规范诊疗行为,不滥用输液,不乱开检查单。”
“改革的起点是政府的政策,落脚点是医院的经营管理和医生的诊疗行为。”于德志说,“接下来,我省还将通过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定价、启动药品联合带量采购改革、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占比等措施,鼓励引导医务人员遵循医学规律,科学施治,合理用药。”(2015年7月21日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