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吸烟是指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及卷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也称为“非自愿吸烟”,或吸“二于烟”。 吸烟造成的支流烟雾和主流烟雾的有害物质成分基本相同,但数量上有一定的差别,如支流烟雾的一氧化碳含量是主流烟雾的5倍,焦油和烟碱是3倍,苯丙芘是4倍,氨是46倍,尼古丁是2倍或更高。如在通风不好的室内有人吸2支烟后,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高出20倍。 有证据表明,每燃烧一支卷烟形成烟草烟雾中含有的苯并芘高达180纳克(1纳克=10~16克)。这在一个30立方米容积的居室内就会形成6纳克/立方米浓度,超过卫生标准(1纳克/立方米)6倍。 1986年,美国卫生官员首先提出被动吸烟危害健康。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全世界科学家共同证实,由于二于烟雾包含很多能够迅速刺激和伤害呼吸道内摸的化合物,即便是短暂的接触,也会导致健康人上呼吸道损伤,增加血液粘稠度,伤害血管内膜等严重后果。因此,被动吸烟的烟雾同样引起肺癌等恶性肿瘤,慢阻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严重疾病,尤其可危害孕妇,婴儿和儿童的健康。有研究表明,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几率比常人高出6倍,20~30%的肺癌患者是由被动吸烟引起的,婴幼儿尤其易受被动吸烟的侵害,可引起婴儿猝死综合症、肺功能低下、支气管炎、肺炎和哮喘。 二手烟雾已被美国环保署和国际癌症研究署确定为人类A类致癌物质。美国国立职业安全和卫生研究院已做出结论:二手烟雾是职业致癌物。 美国每年死十被动吸烟者5.3万人,其中约有3.5万人死于心脏病,研究发现,虽然不抽烟的人吸进的“二手烟”浓度比主观吸烟者低,但他们的心血管比抽烟的人更容易遭到“二手烟”破坏,因为长期吸烟者会产生一种代偿功能,而被动吸烟者则没有。“儿手烟”的一氧化碳会减少血液携痒量,多种有害物质可使心血管内膜受损,血小板黏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因而引发动脉硬化,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 在家中或工作场所的被动吸烟者,发生心脏病的风险增加25~30%。发生肺部疾病风险增加20~30%。 这种由吸烟者对被动吸烟者造成的危害,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算,我国受“二手烟”危害的人数达到了5.4亿。为唤醒全社会关注,减少被动吸烟危害,世界卫生组织把2007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定为“创建无烟环境”口号是:“创建无烟环境。享受健康生活”。敦促各国政府颁发: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法律法规创建无烟环境,确保公众不受烟草烟雾危害。 有些人认为,只要吸烟人数少,房间面积足够大,危害可以减至最低,甚至没有危害,也就是说,存在“安全暴露”水平。但是科学证据说明,被动吸烟不存在“安全暴露”水平。研究显示:目前的空气净化装置只能除去大的烟尘颗粒,不能清除微小颗粒,更不能清除儿手烟中的各种有毒气体。一旦卷烟烟雾形成,很难加以清除,被动吸烟者不可能避免的会吸入烟雾。美国通风问题权威机构——美国采暖-通风-空调工程师学会——已经做出结论,不能依靠通风技术来控制接触二手烟雾的健康风险。因此,在公共场所或室内吸烟区,将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分开,净化空气或装置通风设备等,都不能够消除二手烟雾对非吸烟者的危害。如吸烟区设立在同一建筑物内,暖气,通风,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会把二手烟雾传送到整个建筑物中的每个角落。
|